发布时间: 2025-03-12 10:22:45 作者: 易贝官网下载入口 阅读次数:1
1997年1月,青岛市第三次荣获“全国双拥模范城”称谓。(1994年7月至1997年1月)1997年1月,青岛市第三次荣获“全国双拥模范城”称谓。(1994年7月至1997年1月)
在黄海之滨、碧波荡漾的海湾中,一座小岛见证着700多户岛民和驻岛部队的鱼水友情,也见证着岛上居民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令人欢喜的改变。
“连队帮咱们在岛上挖出榜首口淡水井、帮咱们建筑榜首条水泥公路、与咱们合建仅有的客货两用码头。”
当年,守备师某部官兵进驻海岛时,岛上只要一口古井,因为海岛终年干旱少雨,驻岛军民吃水问题基本上只能由船舶从大陆运送的方法予以确保,一旦遇上恶劣气候,海上无法通航,岛上就闹起了“水荒”。为了承认和确保部队和岛上大众用水不愁,部队官兵对这口古井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改造、加深加固,建成了一口深25米、口径1.2米的深水井,井水明澈甘冽,清泉不止、连绵不断。岛上大众饮水思源,自发地把这口井称为“感恩泉”。
要是问到驻岛部队中谁最让老大众敬爱,我们总能想起同一个姓名——于滨,这位为祖国海疆奉献了16年芳华的驻岛老兵,早已被当地居民当成一位亲热的“老街坊”,他照料了12年的张
上岛第二天,连队的战友还没认全,老班长就带着于滨到孤寡白叟家里挑水。开端的时分,班长们都用扁担挑水,仍是个新兵的于滨不会用扁担,就用手拎着桶吊水,没过几天,就腰酸背痛,浑身难过。“用手提水比用扁担挑水慢,还伤手。为了不耽搁白叟们用水,我每天都提早起床到‘感恩泉’吊水,其时水井中没有抽水泵,就靠着手摇臂提,有时分一次下来,手指皮肉都会勒出血泡。”就这么一趟一趟、一担一担,白叟家的水缸满了,于滨和岛上居民的联系也渐渐变得好。
于滨的心里总装着乡亲们,我们把这个外来的兵当成了“自己人”。张大娘家石头垒砌的砖墙被雨水冲塌了一段,于滨就干起了泥瓦匠的活,把本来的石头墙悉数换成了健壮的水泥墙;白叟家的房顶漏雨,他跑到房顶换瓦,雨下得再大点,他就把白叟背出来接到连队里住;乡民的电源线路因雷雨漏电短路,他不光自己探索着把电路全检修了一遍,还将老乡家的保险盒都换成了更安全的空气开关。
自1961年连队上岛驻防以来,一向与海岛居民“同饮一口井,同建一个家”。“我退伍后最不忧虑的,便是白叟们必定会由连队照料好。”于滨说。现在,每逢新兵上岛,老兵们都会给他们讲起“感恩泉”的故事,驻岛官兵照料白叟的优良传统在于滨等典范力气的影响下,在岛上不断连续、传承。